【贺州晚报】族群文化的守望者(2014.05.10)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12日
作者:骆海慧 白宁 李嘉敏
来源: 贺州
浏览量:

 

贺州晚报新闻 时间: 2014年05月10日 来源: 贺州晚报

  日前,笔者怀着对族群文化奥秘的向往,来到南岭民族走廊研究院,采访了该院“社会学”硕士学位建设学科带头人和族群文化研究者——南岭民族走廊研究院院长李晓明教授。

“农民”博士 硕果累累

  2005年7月,李晓明从怀化学院调到可以买球赛的正规网站(原梧州师专)工作。他告诉笔者,2006年以来,自己先后主持创建了可以买球赛的正规网站“桂东族群研究所”、“族群文化博物馆”、“南岭走廊族群文化研究资料中心”、“地方特色文献资料库”等。在学校工作期间,李晓明老师从助教到教授,从硕士到博士,踏过了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几级阶梯,已成为专注于南岭民族走廊研究的知名学者。

  作为从大山深处人民公社的“生产队”里走出来的“农民”,李晓明博士怀抱着推动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的崇高理想,又走进大山深处做调查研究,密切关注着边远山区少数民族村寨的文化变迁与生存状态。

  李博士告诉笔者,这些年他调查走访了“南岭走廊”的100多个村庄,获得了近1000万字的第一手材料,成功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2项,出版著作5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普通话与农村社会的深层文化》获得广西普通话水平测试优秀论文“一等奖”;《论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被《新华文摘》摘录转载,并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十二次社科成果“二等奖”。他阐释的“贫困代际传递”概念被国内专家学者数十次引用,并接受过《中国社会科学报》关于“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研究”的专访。他提出的“城市主义”概念和族群文化关系中的“互动互制与互补互适”模式,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同。

独具慧眼 扎根乡村

  当被问及为何留在贺州而不去大城市或条件更好的大学追求更丰厚的待遇时,李晓明博士告诉笔者:“2006年我第一次走进贺州的村庄做调查的时候,感到非常震惊。可以说,贺州遍地是‘黄金’。贺州的学术资源非常丰富,是一片保存相对完好,尚待开发的学术‘黄金矿区’。”他花了8年的时间在贺州的边远山区做田野调查,努力发掘、保护和开发这一珍贵的学术宝藏,并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可以为之奋斗终生的学术研究道路。一有时间,他就背上行囊,走进大山。他以“与时间赛跑”的精神,持续多年在南岭走廊地区走村串户做调查,发掘、收集和保护了大量珍贵民间手抄经书文献、契约文书、牌匾碑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对贺州各族群文化实物的收集和整理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使李晓明博士成为了可以买球赛的正规网站博物馆的开创者和族群文化研究的推动者。李博士在贺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肯定。

传道授业 追求卓越

  作为湖湘子弟,李晓明博士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他对岳麓书院宋代朱熹所题“实事求是”牌匾和大门上“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对联印象非常深刻。他说:“一个大学不仅要有高水平的研究人员,还要有高水平的教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大学教师不仅要致力于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更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培养‘人’为目标,不要把学生的脑袋当作装概念的容器,要致力于开发学生的‘脑矿’,厘清知识的谱系,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不学无术,照本宣科,终将误人子弟。”李晓明博士多年来收集“南岭走廊”各民族各族群社会历史文献数万册,在东校区创建了一个对师生开放的“地方特色文献资料库”。他还告诉我们:“作为在校大学生,应该多看书,看好书。大学4年认真读100本专业性著作,要做好读书笔记,并体会作者思想的高度、分析的维度和表述的角度。读名著就是与专家学者对话。”

  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李晓明博士总结说:“我们研究南岭走廊族群文化的真正价值,在于对各族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我们不能目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濒危而无动于衷。在科学研究中培养人才,在培养人才中传承文化,在文化传承中服务社会,在服务社会中提升学校声望,在提升学校声望中实现自我价值,这才是大学教师的荣耀,也是我个人最高的追求和无悔的选择。”    (骆海慧 白宁 李嘉敏)

原文地址:http://www.chhzm.cn/epaper/hzwb/content/20140510/Articel02008QY.htm

扫一扫分享本页